隨著“銀發經濟”的快速發展,從“祖傳神藥”到“保健床墊”,從“低價旅行團”到“康養項目投資”,不法分子打著“服務老人”“關愛老人”的旗號,假意走“溫情路線”,輔以“小恩小惠”,還有甚者假裝“大蓋帽”……在保健、理財、婚戀等方面埋下“陷阱”,讓老年人防不勝防。
其實,這些精心設計的“陷阱”,本質上是騙子們對老年群體核心需求的精準狙擊:關心健康議題、有豐富的精神消費訴求、對新事物充滿興趣,且有一定的消費能力。特別是隨著老年人觸網程度越深,針對他們的精準圍獵套路也越來越多。像某些直播間狂打“感情牌”,通過演繹悲苦身世,扮演孝子孝女,引得爺爺奶奶紛紛垂淚,陷入“主播說啥我都信”的認知盲區,心甘情愿掏腰包為高價偽保健產品或虛假服務買單。
近年來,隨著反詐宣傳的深入,讓老年人對“排隊領掛面”“免費領雞蛋”等傳統騙局逐漸產生警惕。但據最高檢最新公布的非法集資犯罪典型案例顯示,一起打著“養老金融”的旗號,以提供養老公寓、旅居基地為噱頭,主要針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的非法集資詐騙案件,吸收公眾資金高達50.3億元。
比起過去專門挑警惕性弱、社會支持少的相對弱勢老人下手的做法,現今的“坑老”騙局更是“花樣百出”,極具隱蔽性和欺騙性,守住老人們的“錢袋子”任重而道遠。
下好“先手棋”,重在打防一體。“事斷于法”。用好反詐防詐的法治利器,需要完善立法,2025年修訂的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首次設立“特殊金融消費者”保護章節,精準攔截保險品投資類詐騙的成功率升至79%;銀保監會的《適老化金融服務指引》,以“大額取現四必問”為老年人金融交易設立防詐“盾牌”。各職能部門協作推進對黑灰產人員的“圍剿”、對失信人員的懲戒,如,“全國養老詐騙失信人庫”通過用養老詐騙“黑名單”阻斷騙子的“洗白”企圖;針對“坑老騙局”的線上轉移,網絡平臺守土負責,特別是對涉嫌詐騙的問題主播賬號封禁要徹底,斷絕他們“換皮重生”的機會;善用信息化、大數據等科技手段,對異常交易、高風險賬戶進行實時監測與預警。
密織“宣傳網”,凝聚社會共識。針對老年群體信息面窄、容易被五花八門騙術“迷了眼”的問題,各界需要共同努力,構建 “沉浸式”宣傳矩陣。社區可開展針對性強的“涉老反詐進萬家”活動,反詐志愿者以“小課堂”“小劇場”等形式,為老年人普及常見的涉老詐騙手段和防范措施;媒體要運用其廣泛的覆蓋面和影響力,持續不斷地傳遞防范知識,特別是借力新媒體矩陣,以老年群體喜聞樂見的“微情景劇”網絡普法,打通防范涉老詐騙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如,北京朝陽區推出的“反詐話劇”,以“沉浸式防詐教育”,推動轄區涉老詐騙警情同比下降 43%;日照市在“反詐大集”上演方言快板、情景劇,讓反詐知識隨著蔥姜飄香,融入農村老人的日常生活。
構筑“后援團”,營造“護老”氛圍。不得不承認,很多騙子往往比老人的家人還懂他們,“代子女盡孝”“比親兒子還親”的亂象為我們敲響警鐘。為人子女,不僅要關注老人的日常生活,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情感需求,常陪伴、多傾聽,做長輩的情感后盾。社會應引導老年人多與家人、朋友交流,避免失落感,防止不法分子“趁虛而入”將老年人的孤獨感轉化為提款密碼。為幫老年人避開數字陷阱,社區、老年大學等可以開展公益課程,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機、普及防詐騙知識,讓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,對花哨的互聯網套路“祛魅”。鼓勵建立志愿者聯盟,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涉老詐騙的線索舉報、宣傳推廣,形成全民“護老”的濃厚氛圍,讓騙子無處遁形。
莫道桑榆晚,人間重晚晴。守護老年人的“錢袋子”,不僅關乎個體家庭的幸福,更是社會文明的溫度。從識破“溫情陷阱”到筑牢法律防線,從科技賦能到全民反詐,唯有凝聚多方合力,才能讓“夕陽紅”遠離“陷阱黑”。(圖片源自網絡)(葉韻)